面試熱點:農產品滯銷困在“改革坎”
【熱點概述】
近日,廣東省徐聞縣上億斤菠蘿滯銷,最低跌到5分錢一斤也無人問津。幾乎同時,相鄰的海南省東方市又傳來芒果滯銷,大量已經成熟卻無人收購的果實堆積如山,開始熟爛在地里……近年來,全國農產品滯銷事件此起彼伏,成為當前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面對的重大挑戰。
【模擬命題】
如何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,請談談你的看法?
【參考答案】
民以食為天,農產品的滯銷嚴重影響了當地農業經濟、農民增收乃至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,成為當前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面對的重大挑戰。
徐聞縣作為國內聞名的“菠蘿之鄉”,以菠蘿產業作為自己的經濟發展支柱,大部分農民以種植菠蘿為主。本次的大規模菠蘿滯銷,不僅對農民來說,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經濟收入,打消了他們種植農業的積極性。而且對于政府而言,更是對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,也是對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提出了嚴峻的考驗。
與此同時,與普通菠蘿相對比的,卻能以高出60倍左右的價格差進行銷售,甚至是供不應求。其中產生的極大差距,不能不讓我們產生深入的反思。這折射出了在農產品經營和發展過程中,出現這樣“天上人間”的差別,我認為除了天氣災害等自然客觀隱私外,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:一是農民習慣惰性大、眼界窄、技術弱。很多農民并不是不知道“臺農17號”“金菠蘿”等新品種,但最后卻依舊選擇接著種老品種。二是銷售能力弱。農民絕大多數的銷售方式,是等收購商到地里來收購,或自己采摘后,運到交易市場等人來買,銷售的渠道窄。三是產品質量差。普通菠蘿懶了一地,而“臺農17號”菠蘿,之所以供不應求,我相信與其產品質量、口感等方面不無關系。
因此,發展農村高質量產業將成為解決“三農”問題,推動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。
一是推進供給改革。深入農業供給側改革,優化農業生產結構,解決農村過于單一的弊病,注重特色發展,提升產品質量為關鍵。促進農業競爭,發展綠色、優質、高效農業,實現農業現代化。
二是破除習慣惰性。發揮政府在農業經濟發展當中“引路人”和“穩定器”的作用:一方面通過加強培訓提升農民的素質和眼界,提升農民改革主動性,另一方面制定合適的配套政策措施為改革“保駕護航”。
三是開發銷售渠道。銷售是生產要素的最終目的,銷售渠道是實現銷售目標的重要渠道。所以,在除了傳統收購、自行售賣的基礎上,應積極的拓展和開發銷售基本面,包括:聯系特供渠道,商超等大客戶聯系進行直銷;利用電商平臺,與京東、天貓、農村淘寶等平臺合作,擴大全國銷售覆蓋范圍,真正讓農產品走出去。